The Essentials
近十年來的資訊觸角蔓延異常迅速,遍及各種領域層面
這世界也被繁雜的"多樣性"所覆蓋著
雖然"多樣性"豐富了生活的表面
但或許實質上在表象下的意義是略顯空虛的
在建築的領域裡,因數位科技的發達
各種形體被塑造的可能性,已經幾乎不是天方夜譚
各種可應用的材質也一一被發展...
大量的花樣材質搭配上基本元素鐵件,玻璃,鋼骨,石材...etc
乍看之下或許我們可以用"現代建築"來形容他
至少在表象上的某一方面(材質)滿足了當代的需求
但說不出似乎少了些某種不存在的東西
是"精神"嗎?是"意義"嗎?還是都不是?
也因為如此,所以"獨特性"的建築風格更能在紛亂的時代發人省思
安藤的清水混泥土,外觀材質具有"單一性",原始的材質能引導人們對空間的思惟多一些,而不是只focus在表皮上!
而Gehry 的鈦金屬skin建築,是另一種"單一性"的表徵,他將最新的科技打造出新建築的皮膚,
流線不規則的量體,讓人們重新思考建築量體的外型可行性
還有ZAHA 的curving , TOYO ITO的carving...
回到室內更小的範疇內,
我們常思考著空間設計的重點到底是什麼?
是業主的需求?花俏的造型,多變的材質?
這些充其量不過是台式的表面裝潢工作,再多的材質,再多的造型總會"膩"吧!
真正能讓人感受到的,不外乎是些自然的基礎元素
灑落的陽光,流動空氣,搖曳的光影,順暢的動線
與活動在空間的人們互動的狀態...
我們的生活方式可以改變嗎?
近年來在台灣流行起的,LOHAS,自然風,單車風
不就是在複雜的生活現狀中,找回原始的純真而已嗎?
換個角度思考,我們的生活中可放棄的"不必要性"元素實在太多
滿足的基本生存需求,是否其他都是多餘的呢?
空間上亦是如此
基本的機能需求滿足了,是否可以不需要其他的綴飾?
不是極簡風,也不是現代風,更不是所謂文字可定義的XX風...
先遺忘所有生活上的負擔,讓基礎機能滿足你的基本需求,
其他的空間就暫時放空吧!
老梗說: LESS IS MORE !
4.04.2009
原生設計
標籤:
space design,
建築,
碎碎唸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